日前,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的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科学解读媒体沟通会在京举行,来自多个领域的权威梳理并解读了2016年主要食品安全热点事件。表示,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对引导公众建立正确的食品安全观念、增强辨别能力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对食品安全的科学认知仍需客观、权威、的引领。
■热点事件要冷静思考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刺激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使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早在去年年初,“上海儿童尿液中检出21种抗生素”的新闻震惊了国人。在对抗生素与兽药残留进行解读时,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刘秀梅指出,细菌的耐药问题仍然主要来源于临床人用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医院内的交叉污染;但我国养殖业抗生素的应用量巨大,且确实存在滥用和不合规使用的现象。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认为,通过保障食品安全来维护公众健康是网络食品监管的底线。当前,网络食品的立法日臻完善,平台归责日趋严格,网络食品监管正在实现社会共治。同时,有关网络外卖平台的监管、家庭厨房的监管,均处于立法探索中。
■过半民众上网了解知识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介绍,该学会2016年完成了30个食品安全热点事件的科学解析,涉及的前3位关键词分别为食品添加剂、保健食品、微生物污染。此外,对2016年食品安全热点进行分析表明,“源头污染”已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会上发布的《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对民众购买食品考虑因素的研究结果发现,食品安全并非购买食品的考虑因素,其16.5%的占比排在价格(20.4%)、口味(16.8%)之后。23.8%的民众常去小餐馆或流动摊点用餐,20.9%的民众选择从网上订餐,去美食城(柜台)用餐的民众占比为18.4%。
《》显示,有超过半数民众通过互联网学习或了解食品安全的相关信息和知识。但表示,互联网上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很容易对民众造成误导,甚至产生严重后果,相关部门应做好互联网食品安全相关信息的监管。
■监管体系亟待统一协同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总顾问陈君石指出了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食品安全问题。他表示,的危害来自食源性疾病,我国的病因调查水平较低、防控措施薄弱。在化学污染方面,主要问题有粮食和蔬菜中的重金属、粮食和坚果中的霉菌毒素、畜禽养殖中非法使用兽药、蔬菜和茶叶种植中非法使用农药;食品掺假或欺诈相当普遍,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供应的信心。陈君石建议,政府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要从以抽样/检测为主转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完善和提高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加强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监管原则。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罗云波教授表示,源头污染等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短期内难以有效化解,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农用化学品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滥用兽药、激素和生产调节剂等现象屡禁不止,使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质量安全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亟待深化统一协同”,罗云波认为,根据事权划分财权,在理清事权的基础上强化食品安全的属地责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亟待解决的重要体制问题之一。